“三协同三贯通”破解发展瓶颈
本报讯(融媒记者 程明星) 8月15日,暑期热浪未减,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院长助理程建敏忙碌中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连日来,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春工程学院、贵阳学院等20多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陆续来电报喜——经前期深入高校宣讲永康产业集群特色与就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报名来永参加岗前培训的大四学生已超200名。更可贵的是,他们几乎都怀揣着强烈的留永就业意向。“这群专业人才,将为五金产业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程建敏的话语中满是期待。
当前,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多重发展瓶颈:中小企业普遍遭遇“引人难、留人难”困境,高层次人才不仅数量短缺,与产业的匹配度也亟待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制约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校地企协同机制存在短板,资源互通共享不畅,联合培养模式缺乏突破,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企业技术难题与高校科研选题衔接松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
为打破发展桎梏,近年来,我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与科技核心要素,与浙江工业大学携手共建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充分发挥校地双方优势,创新构建“三协同三贯通”体系。该体系以校地企协同为基础,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贯通,破解高校学生学用脱节、产业工人再教育困难等痛点;以产学研协同为抓手,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贯通,化解高校产教脱钩、企业与人才供需错配等难题;以省内外协同为桥梁,实现高校资源与县域发展高效贯通,缓解永康“有岗缺才”与中西部“有才缺岗”的结构性矛盾,助力人才与五金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三协同三贯通’体系的落地,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程建敏介绍,体系运行至今,已在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与25所省外公办本科高校达成合作,培养产业应用型硕士生45人、本科生546人,实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创新模式,精准攻克企业技术难题63项;服务企业超200家,推动产学研合作从“纸面协议”切实迈向“实质共赢”。
如今,这一体系已孕育出极具永康特色的高校+企业+新型平台的“教科人”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改革新机制与新模式。不久前,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专班公布的39个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中,我市这一创新模式成功入选,且是金华各县(市、区)中唯一入选的案例。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产业是创新的根本落脚点。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高校+企业+新型平台的教科人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改革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联合培养模式、产教融合路径、校地共建机制及人才评价体系的创新,为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筑牢人才支撑,注入持久动力。
(摘自 永康日报)